<samp id="1s7gs"></samp>

    <menuitem id="1s7gs"></menuitem>
    <menuitem id="1s7gs"><ins id="1s7gs"></ins></menuitem>

        1. 搜索
          返回
          濟邦觀點 | 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
          作者:劉勝強

          交通運輸部規劃研究院環境資源所  專業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交通運輸綠色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二屆聯合國全球可持續交通大會開幕式上明確指出,要加快形成綠色低碳交通運輸方式,加強綠色基礎設施建設,推廣新能源、智能化、數字化、輕量化交通裝備,鼓勵引導綠色出行,讓交通更加環保、出行更加低碳,為交通運輸行業做好綠色低碳發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快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運輸體系,是交通運輸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是建設交通強國的關鍵內容,也是推進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有力支撐。



          一、綠色交通工作進展及成效


          (一)綠色交通頂層設計不斷完善


          “十三五”以來,為推進綠色低碳交通工作開展,交通運輸部陸續印發《交通運輸節能環保“十三五”發展規劃》等一系列綜合性政策文件,同時在運輸結構調整、多式聯運發展、綠色出行、船舶靠港使用岸電、船舶排放控制區、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柴油貨車污染治理、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新能源與清潔能源車船推廣、溢油應急能力建設和城市綠色配送等各領域制定專項政策文件,為全面推進交通運輸綠色發展提供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同時,完善標準規范體系,發布《綠色交通標準體系(2016年)》,在節能降碳、生態保護、污染防治、資源循環利用、環境監測、評定與監管等方面制修訂200余項綠色交通發展相關標準規范。


          表1  “十三五”以來交通運輸部印發的綠色低碳交通相關政策文件

          1667179985851658.jpg


          (二)新能源及清潔能源加快應用


          持續加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輛應用,截至2020年新能源城市公交、出租和城市物流配送汽車總數達到100余萬輛以上,2021年全國新能源城市公交車比例超過66%。加快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船舶應用,推廣LNG動力船舶290余艘。積極推進靠港船舶使用岸電,全國港口岸電設施覆蓋泊位約7500個。加快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建設,充電樁數量超過1萬個。


          (三)運輸結構調整成效初顯


          深入推進大宗貨物及中長距離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加快集疏港鐵路和鐵路專用線建設,2020年鐵路和水路貨運量、貨物周轉量分別比2017年提高17.4%、8.6%,重點地區沿海主要港口礦石疏港采用鐵路、水運和皮帶運輸的比例比2017年提高約20%,2017—2020年全國港口集裝箱鐵水聯運量年均增長25.8%。先后組織實施三批共70個多式聯運示范工程,兩批共46個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三批共87個城市的國家公交都市建設示范工程。


          (四)污染防治工作深入推進


          擴大船舶排放控制區范圍并加嚴排放控制要求,2020年,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船舶硫氧化物、顆粒物年排放總量比2015年分別下降80%和75%。沿海和內河港口完成船舶污染物接收設施建設任務,并與城市公共轉運、處置設施銜接。推動建立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I/M)制度,在京津冀及周邊和汾渭平原地區推進淘汰國三及以下營運柴油貨車100萬輛,車輛清潔化水平逐步提升。


          (五)綠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


          建成了20條綠色公路主題性試點工程,開展了33條綠色公路典型示范工程,公路建設與生態環境更加融合協調。建成了11個綠色港口主題性試點工程、荊江生態航道和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等一批綠色航道工程。支持完善交通服務設施旅游服務功能,推進建設了一批特色突出的旅游公路、旅游航道和旅游服務區。



          二、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及框架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交通運輸綠色發展的相關論述,國家生態文明戰略總體要求,以及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碳達峰碳中和及生態環保等相關政策文件,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關鍵目標是降低行業碳排放強度、確保污染物達標排放、強化資源集約節約利用、提升國土空間生態保護,重點任務是建設環境友好的基礎設施、發展清潔低碳的運輸裝備、構建集約高效的運輸體系。


          在環境友好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應將綠色發展理念貫穿于交通基礎設施規劃、工可、設計、建設、運營和養護全過程,推進交通基礎設施與生態紅線管控區域和各類生態敏感保護目標協調發展。加快推進綠色鐵路、綠色公路、綠色航道、綠色港口、綠色機場、綠色樞紐建設,集約利用通道資源、岸線資源、土地資源和建筑材料,依托各類交通基礎設施應用光伏、風力等可再生能源,建設節能建筑。推進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全面提升基礎設施資源集約利用和生態保護水平。


          在清潔低碳的運輸裝備應用方面,應加快新能源車輛推廣應用,提高私家車、公務車以及城市公交、出租汽車、郵政快遞、環衛、城市物流配送等領域新能源汽車比例,開展電動重卡、氫燃料汽車研發及示范應用,構建便利高效適度超前的充換電網絡體系。深化船舶排放控制區建設,深入推進內河LNG動力船舶推廣應用,加快現有營運船舶受電設施改造,促進岸電設施常態化使用。全面實施汽車排放檢驗與維護制度(I/M制度),推進汽車綠色維修。加快淘汰老舊車輛、船舶和工程機械,盡快實現全面達標排放。


          在構建集約高效的運輸體系方面,要健全港區、物流園區和工礦企業等鐵路專用線集疏運體系,盡快解決“最后一公里”銜接不暢問題。深入推進貨物運輸結構調整,重點推進大宗貨物和中長距離貨物運輸由公路向鐵路和水路轉移,充分發揮鐵路和水運低能耗、低排放的優勢。加速推進鐵水、公鐵、公水、空陸等聯運發展,推進運輸服務規則銜接,加大信息資源共享力度,豐富多式聯運服務產品。構建以城市軌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的公共交通出行體系,強化“軌道+公交+慢行”網絡融合發展,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慢行等綠色出行比例,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提高城際出行鐵路占比。



          三、推進綠色低碳交通發展相關思考


          “十四五”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交通運輸行業進入加快建設交通強國、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貫徹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支撐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必須以更高的站位認識綠色交通理念、更系統的構建綠色交通體系、更有力的手段推進綠色交通建設,不斷提高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一)全面提升行業對綠色低碳發展的認識水平和重視程度


          持續開展綠色低碳交通宣傳教育,推進交通領域各級領導干部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的重大意義,進一步轉變觀念、更新理念、堅定信念,切實擔當起推進交通運輸綠色低碳發展的責任。推動各級交通主管部門構建綠色低碳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交通領域節能降碳、污染防治、生態保護、資源集約等各項工作,強化部門間溝通協作,及時解決綠色交通發展中的關鍵困難和問題。針對交通基礎設施建管養運和交通運輸企業從業人員,定期組織開展綠色低碳理念和技術培訓教育,提高綠色低碳交通專業水平。


          (二)系統全面推進綠色低碳交通發展


          完善綠色低碳交通規劃體系,推動各省份和重點城市、重點企業編制綠色低碳交通專項規劃,對綠色低碳交通工作做好頂層設計和具體部署。推動各級交通主管部門和企事業單位全面推進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建設,不斷縮小地區之間、各領域之間的差異。推動綠色發展理念融入行業發展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從交通運輸規劃、建設、運營、管理和運輸服務等全過程著手,系統推進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建設,全面提升綠色低碳交通發展總體水平。


          (三)強化綠色低碳交通評估考核


          完善綠色低碳交通統計核算體系,提高交通領域能耗、碳排放及污染物排放數據統計、監測、核算能力。構建綠色低碳交通評價指標體系,出臺綠色低碳交通評估考核管理制度,定期組織開展綠色交通動態評估,推動建立與評估結果掛鉤的獎懲機制。結合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國家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目標“雙控”考核以及碳達峰碳中和監督檢查等,定期開展綠色低碳交通考核工作,推動地方交通主管部門組織開展綠色低碳交通考核。健全碳排放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鼓勵交通運輸企業發布碳排放報告。


          (四)以試點示范為抓手提升綠色低碳發展水平


          推進綠色低碳交通試點示范建設,加快綠色低碳交通裝備應用,推進綠色低碳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提升行業減污降碳協同發展水平。以交通基礎設施生態保護修復、資源集約利用、建管養運全過程管理為主,推進建設綠色公路、綠色鐵路、綠色航道等;以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應用、建筑及設施設備節能技術應用為主,推進建設“近零排放”機場、港口、樞紐和公路服務區;以加快新能源車輛及船舶推廣應用及節能低碳技術應用為主,推進建設低碳“領跑者”交通運輸企業;以新能源車輛應用、發展公共交通、推進綠色出行為主,推進城市“低排放”“近零排放”交通示范區建設。

          www.33yiren.com